
11月16日,是上海区和乡镇两级人大代表同步换届选举日。据“上海人大”微信公众号最新公布的消息,上海16个区、108个乡镇,将依法选出区和乡镇两级人大代表14000余名。目前,上海全市已登记选民1270多万人,其中沪籍人口登记数1178多万人,沪籍登记率为92.5%,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登记数比上届增加了2倍多。
家住上海金山区张堰镇的袁功釪老人已经90岁了,这两天,他和万千上海选民一起见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袁老伯,这是您的选民证,我们今天把选民证给您拿来,16日是选举投票日,请您按时参加,投下您光荣神圣的一票。”
11月11日上午,金山区张堰镇东风居委会工作人员对照选民名单,陆续向进行登记的选民发放选民证。90岁老人袁功釪也在当天接下了自己的选民证,他告诉记者说这是一件光荣而自豪的事,除了能再一次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外,还能为自己的收藏“再添一笔”。
袁老伯有一本相册,里面收藏着近40张选民证,其中20张属于他,16张属于妻子王瑞芝,每一张都被老人仔细地保存着。如今,新一轮换届选举工作已经开始,袁老伯也迎来了他的又一张选民证。
事实上,随着市区和乡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步换届选举工作的推进,袁老伯就已按照选办的时间要求,早早就主动到居委会进行了选民登记,为投出庄严而神圣的一票做着前期的准备。
从1953年至今,选民证也从一开始的竖版繁体变成了如今的横版简体。期间,由于隶属行政区划调整,公章上的字样从最早的江苏省到上海市,从原先的金山县变成了大家熟悉的金山区。一张张不同时期的选民证,见证的是金山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张选民证都被老人仔细地贴在纸上,完好无损地存放在一个小小的相册中。最早的是一张1953年的竖版选民证,纸张已经泛黄,无痕无损,上面梯形下面长方形的黑色边框,最上面用繁体字写着“选民证”,下面竖向排版,从右到左三栏,分别写着注意事项,姓名、性别、年龄,以及落款,其中部分信息由工作人员用毛笔手写填上,左下角盖着红色方形印章,右下角盖着“已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选举,当时23岁的袁功釪收到了第一张属于自己的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次地方人大代表选举。
回想起当时参与投票的情景,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袁老伯依旧是满脸的自豪。“激动,很自豪,我有选举权了,这多光荣啊!但是当时没有收藏的概念,投完票之后没舍得扔,看书的时候缺书签,顺手就把它们都夹在书里了。七十年代的时候,觉得这些选民证收集起来挺有意义,就把它们全部从书里找出来,好好保存起来了。”
袁老伯一边说着,一边翻过相册的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字迹由毛笔字、钢笔字变为打印字;字体由繁体变为简体;由曾经的黄草纸变成了雪白的纸;版式由竖版变为横版……“现在的选举方式也不一样了,还要到选举站集中选举,虽然我身体不方便,走不动路,但当天会让妻子代为行使投票权,行使我的公民权利与义务。”
退休前,从药材公司到供销社,袁老伯的工作不断变换,即便工作再繁忙,但每一次选举他都准时出席。哪怕在外出差,他也会第一时间赶回,认真地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每一张选民证也被老人像宝贝似的珍藏下来。在生活中,袁老伯也会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希望通过人大代表,把声音与需求传给政府,争取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难题。
如今,袁老伯仍每天坚持读报、看电视新闻。他的相册里珍藏着历次选举的选民证,闲暇时也会拿出来翻一翻,回忆当年的故事……(素材来源:上海金山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