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从7月10日开始到9月底,每周六、周日上午十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同步播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走进乡村看小康》。第十三期《宜业宜游幸福长》,多路记者走进安徽、云南、福建、新疆、贵州、上海等地的乡村,看各地如何因地制宜,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各地乡村落地生根。
上海浦东新区海沈村有著名的十二工坊,它是集乡村记忆、乡村味道、乡村匠人于一体的工坊集群,形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乡村CBD,这里的C,代表的就是Country乡村。工坊主人,就是这么一群“乡村创客”,他们有的是当地村民,有的是外面来的创业青年。
记者所在的院子,是十二工坊里的其中一个,叫做乡间花坊,它的口号是“链接城市与乡村,寻找你我向往的生活”。小院布置得精心别致,但其实以前这里的环境可一点也不令人向往。这张照片是花坊改造前的,这块地曾经村民是用来养鸡的场地。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后,跟村民协商,将他家的鸡圈改造成了现在的模样。不仅更好看了,味道也没了,现在是花香四溢。这家花坊也提供盆栽换新服务,可以为村民更新自家种的各种花草,教授他们园艺种植的技巧。
院子里,很多游客正在悠闲地喝着咖啡,吃着甜点。在那一头,就是村里的屋里厢咖啡馆,它也是十二工坊之一。以前咖啡馆所在的这座老屋屋顶并不结实,经常漏雨,一番改造过后,房子更结实也更通透更美观。在这开店的话,第一年房租可以减免一半,还有创业补贴可以拿。家具布置都是现成的,咖啡机也配好了,基本可以实现拎包入住。
记者手中的咖啡和甜点,是咖啡馆的主人“乡村创客”小王一个人做的。味道很醇正,据说让这里的村干部也改变了爱喝茶的习惯,跟人谈事也习惯喝起了咖啡。小王是本地人,还是一个大学生,自学了咖啡和甜点手艺,就来村里创业。
记者:销量如何?
咖啡馆店主:除了游客,村里也交通方便,快递小哥上门,还能外卖到周边村和镇上。
走进花坊里看看,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手工艺品的制作课程,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这样的一门手艺叫做衍纸,用彩纸来做,形成有线条的图案,凹出各种卷纸造型,最后用胶棒固定在纸板上。别看就是那么一卷,还有专门的工具来卷,有很多讲究。
记者:有多少不同的卷法?
乡间花坊培训师:五六种,有眼睛卷,水滴卷,有井卷。
记者:什么样的游客喜欢来体验?
乡间花坊培训师:爱美的,亲子的游客,做出一件作品很有成就感,还可以装在相框里带回家。
时间有限,记者只能带大家领略一二。但海沈村的其他工坊也是各具特色,阿婆点心坊、老八样,都是村民自己开的餐馆。土灶、土法烹饪,农家口味、乡村特色的美食深受游客欢迎。怀揣厨艺的村民,也成为“乡村创客”,在家门口做起了旅游生意,何乐而不为呢?村里还协助村民将本地特色菜和点心等美食注册品牌商标,有利于长远发展,也是很贴心。接下来,通过一个短片,看看村民眼中海沈村这些年发生的大变化。
上海浦东新区海沈村村民 陈可娟:16号线地铁通了之后,方便很多。我们坐地铁去过临港、老城隍庙游玩。2019年开始,家家户户门口修了柏油路,村里要搞美丽庭院、美丽乡村,把我们这个村建设得更加好。
海沈村村民 陈志超:以前我在远洋公司船上做厨师,去过38个国家。工作九年后回来,开了个农家乐,觉得还可以。自己父母岁数大了,村里建设得比较好,星期六星期天游客很多,自家农家乐基本上都订满了。家里发展好了,收入还是可以的。希望慢慢发展下去,搞个大点的农家乐。
海沈村绘画工作室“乡村创客” 胡潘鑫:这是一个效果图。我们这些年轻人回来以后,负责这一块改建。上海带有江南的风味,还是要做出它江南的味道。我比较喜欢那种跳脱的东西,要有新鲜感。这是我一个私人的空间,也算是又能创作又能画画,所以把工作室也落在这边了。我算“新村民”,也算扎根了,能吸引更多有趣的人过来,不是挺好的吗?
海沈村村委会委员 庄志强:大家好,我是庄稼哥。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海沈村的一些土特产。这边有我们的西瓜,口感非常细腻。 我是89年(生人),是村委委员。2013年回到村里,那时候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农村。农村的所有工作总归是要跟现代社会接轨。当主播肯定是非专业的,但是我能帮老百姓把他们家里面的蔬菜水果卖出去,是非常自豪的。以前农村流行年轻人考试考出去,不要在农村里面,都在市区工作。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农村,让大家看到一个和印象中不一样的农村。现在的农村也是有的吃,有的看,有的玩的地方,感受一下现在新时代的农村是什么样子。
奥运冠军 钟天使:大家好,我是自行车运动员钟天使,我是土生土长的海沈姑娘。小时候在村里,感受到的是很淳朴自然的乡村气息。这几年,我虽然回家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回去,都发现变化非常大。欢迎大家跟我一样,骑着自行车来逛逛我的家乡,这里一路都是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