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点手记|14天,记者亲历上海浦东机场防疫转运一线

来源:上海黄浦 | 2021年07月16日 19:41
上海黄浦 | 2021年07月16日 19:41
原标题:驻点手记|14天,记者亲历机场防疫转运一线
正在加载

为了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上海16个区安排志愿者队伍驻守浦东机场,通过机场和集中隔离点两端联动,无缝衔接,形成闭环式管理,严守防疫防线。作为一名上海市黄浦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我参与到了第34批机场防疫转运工作中。虽然只有短短14天,但却带给了我不一般的所见所感。

“不适”

6月29日,我迎来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的第一个夜班。此时仍是“梅”完“梅”了的天气,空气潮湿。穿上包裹严实的防护服,体感愈发闷热,似乎完全阻隔了夜晚的凉爽。没两分钟,人就感觉些许汗意,汗水开始一点点透出毛孔;十分钟后,橡胶手套紧贴着皮肤,汗水已浸透双手。好在,接待点预备了足够的落地扇。人坐定后,风可以不停地从背后吹来,缓解体感的不适。

在当班组长老林看来,体感的舒适程度早已不是问题,“冬天有冬天的难,夏天有夏天的苦,习惯了就好。”“老林”名叫林伸,是区体育局的一名青年党员。年纪不大,却是坚守最久的防疫转运志愿者。从去年3月20日起,他便驻守机场,从“三九”到“三伏”,经历过防疫工作的“四季”。

对我这个新人,老林强调最多的是“安全”两字,其次就是让抓紧休息。夜班时间是20:30至次日8:30,“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坐等航班旅客抵达,可一旦有旅客过来,我们就要忙开。”老林说,我们既要克服长时间工作的疲惫,也要适应短时间强度的激增。当晚21时,一国外航班飞抵。23时,旅客陆续到达黄浦接待点。0时15分,“老林”安排我和另一名志愿者随车护送。1时05分,我们顺利抵达黄浦的集中隔离酒店。

在隔离酒店换衣区,拉开防护服的一瞬间,我的汗水成股流下,里面的T恤早已湿透。摘下手套,汗水洒落一地。

“不顺”

作为防疫转运的一环,机场接待点的工作并不复杂:海关通道出来的入境旅客会被引导到各区接待点,接待点仔细核对证件和系统登记信息、核查体温、登记并发送信息;组长安排转运人员和车辆接送入境旅客至区内的各个隔离酒店。但现实中,还是会有各种不顺的状况出现,需要大家耐心、细致,更需要灵活应变。

境外过来的旅客,不少是连续赶路十几个小时,身体累、情绪差。从下飞机到坐上转运车辆,期间至少需要等上两三个小时。有些旅客就会情绪烦躁,甚至失控。“不管旅客如何磨人,接待的人都要学会体谅,尽量做好沟通。”老林这么跟我说,自己也这么做。

有一家人出关比其他旅客迟了一个多小时,恰巧一班转运车刚发走,后续没有车跟上,要多等上几小时。其中一人就盯着反复问发车时间,每问一回,嗓门就响一些。老林一边递上水,一边安抚。他后来联系了黄浦驻T1航站楼的当班组长,协调后,让他们提前发车,捎上滞留T2的这家人,问题顺利解决。

同为T2驻点志愿者的徐臻对我讲述了件有趣的事。黄浦区相较外区而言,隔离酒店的区位优势明显,住宿条件也相对优越一些。有些旅客会提前做功课,申请到黄浦隔离。但某些人因在黄浦无实际居住地等原因,并不符合接收条件。徐臻就碰到一对年轻情侣,先后胡乱报了三个地址,“他们在接待点前站了很久,不依不饶要在黄浦的酒店隔离。”徐臻劝说他们,隔离酒店大同小异,与其在这里僵持,不如去市里的接待点碰碰运气,“那里酒店随机分配,说不定抽‘盲盒’能抽中黄浦的酒店。”两人动摇了,商量一番后拖着行李离开。

接待转运中,我了解到,旅客其实提出过不少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随行的宠物是否需要一起隔离”“我想转住更好的酒店,能否再转外区或市里”“工作人员能否为我购买食品饮料”等。这些问题之前并没有对应的口径,组长和组员遇到,全凭个人“临场发挥”。后来,来自区市场监管局的志愿者陈伟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加上防控工作流程和转运环节设计,自己编写了一份《黄浦区关于机场防疫转运组长工作要点提示》,这才让各个班组有了统一、有效的处置办法。随着新问题的冒出,这份《提示》也在不断修订更新,目前发到组长们手里的已是6.0版本。

“不凡”

工作间隙,我也会和其他志愿者交谈,询问他们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故事,在机场工作有没有困扰。可是,少有人会提及个人的困难,或者索性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我却经常从第三人口中获知他们的不易。

老林六月初得知65岁的母亲患上脑梗,当时他仍在机场当班。为了不影响工作,直到这一轮次的志愿工作结束,6月17日他才匆匆赶回山东临沂老家。只陪侍了老人一个星期,他又匆匆赶回准备新一轮志愿工作。当我向他求证此事时,老林只说:“老人病情稳定了,家里有人照顾,我还是以大局为重。”

徐臻被其他志愿者唤作“保姆型大白”。原因是他做事周到细致,“去年防疫物资缺乏时,他曾自己出钱买过防雾剂、密封袋、防压贴等发给大家。”可是,对组员照顾有加的徐臻却时常被家里人“埋怨”。由于防疫工作的特殊性,他常住酒店,很少回家。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家人身上。原本忙碌的妻子为了有时间照顾年幼的双胞胎女儿,换了工作;父母放着自家不住,横跨半个上海来当他家的“保姆”。对于家人的付出,徐臻只能把自己的感激写进一封封家书。

7月11日,上海入伏,我结束了最后一班岗,但机场的防疫转运工作没有结束。新一批的志愿者接续上岗,不分昼夜、不惧高温,继续守好防疫安全线。

编辑:白廷俊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驻点手记|14天,记者亲历上海浦东机场防疫转运一线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