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五个新城规划建设!一图详解《实施意见》

来源:上海发布 | 2021年03月19日 18:08
上海发布 | 2021年03月19日 18:08
原标题:加快推进五个新城规划建设!一图详解《实施意见》
正在加载

  在3月19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市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汤志平介绍了《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制订及实施的相关情况。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朱剑豪、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市交通委总工程师李俊豪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十一届上海市委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这当中,五个新城是重要着力点和发力点。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是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为落实好“新城发力”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海市政府成立了由龚正市长任组长的市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明确了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的“1+6+5”总体政策框架,“1”即由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实施意见》;“6”即由市级相关部门围绕政策、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空间品质、公共服务、环境品质和新基建等方面制定六个重点领域专项工作文件;“5”即由各新城所在区政府、管委会牵头制定五个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2月23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实施意见》,作为面上指导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的核心文件,《实施意见》明确了“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实施策略和实施保障。

  一、新城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中央全会精神,以“上海2035”总体规划为引领,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将新城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

  基本原则上,坚持高点定位,按照“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总体导向,落实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系统观念,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以区为主、市区联动”的工作合力。

  建设目标上,至2025年,5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新城所在区GDP总量达到1.1万亿,新城基本形成独立的城市功能,初步具备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地位。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产业能级上,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城中心初步具备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能级,新城成为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公共服务上,拥有一批服务新城、辐射区域、特色明显的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和优质资源,形成保障有力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更加完备。

  交通出行上,形成支撑“30、45、60”出行目标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框架,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

  环境品质上,形成优于中心城的蓝绿交织、开放贯通的“大生态”格局,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至2035年,5个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二、新城规划建设的实施策路

  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立足于服务全市“四大功能”和“五个中心”建设大局,充分挖掘五个新城的资源禀赋,找准各自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加快特色功能聚集。在明确特色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聚焦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环境品质等关键领域集中发力、综合赋能,全面落实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新定位、新要求,体现新城之“新”。

  第一,强化产业支撑,打造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打造“一城一名园”。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以特色品牌园区为关键抓手,加快引进功能型机构、高能级项目、重大平台和龙头型企业,打造相关产业的区域控制中心。划定产业基地内的工业用地控制线,确保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一城一中心”。强化服务辐射功能,吸引先进制造业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运营平台在新城集聚,促进健康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在新城形成特色功能,加快推动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按照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能级打造新城中心,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商务商业集聚区。

  三是顺应新技术革命,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渗透,率先在新城布局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带动新城整体数字化转型。

  第二,完善综合交通系统,形成链接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点。

  一方面,打造“一城一枢纽”,建设便捷高效的对外交通系统。优先推进新城综合交通枢纽以及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建设,依托国铁干线和城际铁路加强与长三角城市联系,加快实施市域线(城际线),强化与近沪枢纽节点的便捷连接,优化内河航运功能,建立绿色安全的对外货物集疏运体系。

  另一方面,坚持绿色集约,打造系统完善的内部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善以轨道交通(含局域线)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大主次干路规划实施力度,构建有特色、高品质的静态交通系统和慢行系统,倡导绿色出行。

  第三,提高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吸引各类人才在新城汇聚。

  一是加大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倾斜,提升新城辐射服务能级。构建成体系、高品质、多样化、有特色的新城教育体系,加快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扩容下沉,引入优质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和专业展演、策划和运营团队,举办高水平展演和专业性顶级体育赛事,形成有影响力、有辐射力的特色功能。

  二是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善社区级公共服务配置。按照优于中心城的建设标准和品质要求推进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提升至85%以上。

  三是优化住宅空间布局,完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促进住房规划建设与轨道交通建设、就业岗位分布、公共设施配套联动发展,加大住房用地供给,提供多样化居住产品,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第四,强化人居环境和城市韧性,提升新城空间品质。

  一方面,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打造“一城一意象”的城市名片。强化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加强空间品质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注重“第五立面”和建筑顶部设计。坚持“大生态”格局,完善开放空间网络,加强公园绿地和体育、文化功能的结合。全面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强化历史风貌保护,推动老城区有机更新。

  另一方面,建设智慧安全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超前布局新基建,推进设施智能化。构建弹性适应、具备抗冲击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安全韧性城市空间,提升新城综合防灾减灾和电力、燃气等安全保障能力。

  三、新城规划建设的实施保障

  运营管理方面:

  一是合理谋划建设时序,确保新城建设集聚度和显示度。制定滚动成片开发计划,合理确定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以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建设为先导推进地区开发建设。

  二是完善长效机制,提高新城开发建设和运营水平。组建专家顾问组, 成立新城开发的功能性平台公司,遴选高水平设计、开发、运营团队,建立重点发展地区的整体开发设计总控机制,充分发挥市属国有企业的推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城建设。

  三是创新治理模式,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坚持数据赋能,加大“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建设力度,推进网格化和联勤联动治理,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和社会治理协同化、透明化发展。

  支持政策方面:

  一是强化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居住证积分和落户政策,加大对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

  二是优化土地保障政策,市、区用地计划指标向新城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倾斜,支持产业区块实行混合用地等政策,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低效用地分类处置和退出机制。

  三是加强财税支持政策,市、区两级政府加强对新城的财税支持力度,实施新城范围内的市级土地出让收入支持政策。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实行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高地。

  

编辑:刘潇凡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加快推进五个新城规划建设!一图详解《实施意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