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程式|民心工程——上海人的小确幸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 | 2021年01月22日 17:3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 | 2021年01月22日 17:3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十三五”期间,上海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在明确“人民城市”建设的方向之后,民心工程被视作具体的抓手,亦是检验上海城市品质、初心使命的试金石。

  在2021年上海两会到来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推出系列稿件“上海方程式”,让我们一起回顾过去一年内上海“民心工程”如何用一件件民生实事,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少爬几层楼——旧城改造跑出加速度

  在以前,“悬空老人”一直是上海老年人的痛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改善居住环境是绕不开的话题。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是解决“悬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下楼难问题的根本办法之一。

  近年来,上海以民心工程推动民生工程,着力推进解决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工作,实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加速提升市民特别是老年群体的居住品质。

  加装电梯虽然是个大好事,但一直以来业主间利益诉求不同导致的分歧,成为这项民生工程最大的“拦路虎”。 如何让“悬空老人”也能“脚踏实地”?近年来,上海通过政府推进、各方参与、居民自治,破解老房加梯专业性强、流程复杂、协商困难等诸多难点,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上海模式”,也成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典型案例。

  多睡几分钟——早餐工程:有香味更有暖意

  冬日清晨,一套刚做好的煎饼、一杯热乎乎的咖啡,是寒风中暖口又暖心的元气早餐。手机提前下单,智能保温柜扫码即取,成了上海数字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2020年11月,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推进早晨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通知,加快上海早餐供应体系建设。早餐供应网点是供应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老百姓感受上海早餐温度和热度的重要窗口。如今的上海,正全力把早餐工程打造成体现城市温度、彰显城市品质的民心工程。

  将民生需求转化为增长潜力,上海早餐业态在新一轮发展中出现了不少创新模式:“不排队,随手拿”的网柜订取模式,“进一家门吃百家”的共享早餐模式……在各方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下,如今“便利店+早餐”“新零售+早餐”“流动餐车+早餐”“互联网平台+早餐”模式已经在申城遍地开花,推动早餐供应更便捷。

  新一天的城市,新一天的生机,伴随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唤醒清晨的是条条街道营养美味的早餐。上海早餐工程,美好一个人,幸福一座城。

  少走几段路——15分钟生活圈:舒适生活,阿拉都是“圈”里人

  坐在绿地休憩亭与友人聊天,在文创空间与青年就业者喝下午茶,围观清晨沿街集市的烟火气……这是许多市民憧憬的理想社区生活,也是上海不遗余力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是要让市民在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享有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服务圈,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如今,一些社区已先行一步,在生活圈建设上初具特色。比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以“花园社区、人文新华”为主题,紧密围绕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营造低碳、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打造开放、便利、共享的居住空间品质,焕发人文生机与社区活力。而浦东新区缤纷社区则试点以“精心设计,服务百姓,点亮生活”为总体目标,力求推动建成环境的物质条件提升和社区居民的情感融入,打造具有场所认同感、归属感、具有人情味的社区大家庭。

  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打造“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举措。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生活得更舒心,“理想社区”,近在眼前。

  少操一点心——老有颐养,幼有善育

  从随申码到预约挂号,在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当下,习惯传统生活方式的老年人发现自己屡屡“碰壁”。交通出行、看病就医、消费支付……对很多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应用,到了不少老年人这儿就是一道坎儿。

  养老服务是上海着力破解的民生难题。《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是2020年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的最“厚实”的条例之一。《条例》率先将社区养老刚性指标写入法条,进一步巩固了上海“9073”养老服务格局,浓缩了上海“大城养老”40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所得,以期助力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探索出一条养老服务新路。

  以老年体育为例,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推出了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满足老年人对健身的向往与对健康的追求。其中,上海杨浦第三届运动会小程序创新开辟云端赛场,让老年市民足不出户就能运动,截至2020年11月底,平台上线500场赛事活动,参与市民人数超过21万人次,老年市民占了五成以上。

  与老年人不同,幼儿作为社会“最柔软的群体”,健康成长和发展事关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人的终身发展,事关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十三五”以来,上海已经基本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35年,上海将全面建成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幼儿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保教队伍,为幼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安全、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

  “等一等”走得慢的老年人,“扶一扶”稚嫩弱小的幼儿,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从“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细微处的人文关怀最能彰显社会和城市发展温度。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上海将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综合自央视网、央广网、新华社、人民网、上海发布、上海人大、澎湃新闻、上观新闻、文汇报、新民晚报)

编辑:白廷俊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上海方程式|民心工程——上海人的小确幸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