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举措破江南丝竹保护传承难题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 | 2021年01月19日 20:1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 | 2021年01月19日 20:11
原标题:
正在加载

  1月18日下午,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评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团队展演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社区文化中心举行。会上,24家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2021-2023年)被正式授牌,上海的江南丝竹传承与保护进入快车道。

  2006年,江南丝竹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记载,江南丝竹至少在清代1860年前就已在民间流行,除用于喜丧场合外,乡间集镇等庙会节日上也不乏江南丝竹乐队演奏的身影。乐队分为“丝”(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等)、“竹”(笛、笙、箫等),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如鼓、板等。江南丝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当丝竹声起,一股江南气息便扑面而来。

  近百年来,丝竹音乐孕育了大批民族音乐人才,它是江南山水孕育出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竹声声清入耳”,江南丝竹原本是很多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都市的发展让江南丝竹在民间的原有生存环境逐渐消失。乐团减少,民间乐手们也逐渐老去,散落在民间,有时只是三三两两聚在公园吹拉弹唱,大批“手艺人”变为“守艺人”,文化遗产难以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江南丝竹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也成为了当下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多年来,上海为恢复江南丝竹生态环境,助推江南丝竹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努力。

  破难题!让“守艺人”成为“传艺人”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江南丝竹传承发展的困局需要传承人群的情怀与奉献,却不能仅靠他们的情怀,而且需要通过机制的建设,使传承和发展可持续。

  2014年,首批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建工作开始,于2017年评选出22家基地。老丝竹乐手们开始重新聚拢在社区。

  “基地建设之后,他们有了专门的排练场所和排练时间。”被评定为第一及第二批传承基地的上海市三林文化活动中心主任许林涛介绍,江南丝竹演奏者的即兴创作,是此乐种的生命力所在。演奏者们的“加花”“各显神通”,很多精彩片段也是互相交流切磋之下的“灵光”闪现。除了提供场地,中心还为乐手们配备相应设备,邀请民管会专家、上海音乐学院老师指导,专业力量的介入令江南丝竹的整体演奏水平也提升了不少,从无谱到有谱,改变、拓宽了江南丝竹的传承方式。

  根据普查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已有基层江南丝竹团队96家,且数量仍在上升,传承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进校园!将传承保护的未来交给在青少年

  同时,包括江南丝竹在内的非遗传承人群普遍存在着“老龄化”现象。2020年12月29日,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公布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出生于1956年的江南丝竹演奏家石磊入选。

  从全国来看,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在入选的1082人中,80岁以上的107人,70-79岁的237人,60-69岁的287人,40-59岁的444人,40岁以下的7人;平均年龄63.29岁,“老龄化”现象显著。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市群艺馆牵头组建了一支年轻专业的上海江南丝竹乐团,为江南丝竹注入新鲜的血液。他们成为唯一一支受邀参与第三届“进博会”平行会场内举行的会间音乐会的演出团队,在各国参展人员面前展示中华国风江南风韵。

  此外,为推进江南丝竹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上海市群艺馆于2016年组建起上海市中小学校江南丝竹联盟。2019年,委托上海徐汇中学将此联盟升级为长三角中小学校江南丝竹联盟,积极推动江南丝竹“进校园”工作。至今共26所学校加入联盟。在此基础上,不少社区文化中心还将江南丝竹向社区、学校推广,产生裂变反应。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孩子对江南丝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惠基层!非遗保护惠及大众 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

  在1月18日的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创评工作总结大会上,第二批24家上海市江南丝竹保护传承基地(2021-2023年)正式授牌成立。丝竹乐团来自民间,其保护与传承势必需要基层社会的共同参与。

  “上海的江南丝竹土壤是长三角地区最肥沃的,上海江南丝竹乐团是一张优秀的文化名片。”原上海民族乐团副团长、上海市非遗专家委员会成员周成龙参与了第二批基地评定工作,他发现,上海的江南丝竹传承保护循序渐进、工作扎实,但基层也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丝竹乐团来自民间,但打造高水平的丝竹乐团,离不开街道重视和专家指导。

  被评定为第一及第二批传承基地的三林文化活动中心主任许林涛对此深有同感,“在基层,只有基层政府予以重视,相关机构予以支持,社会广泛关注,江南丝竹班社才能更有活力。”

  据上海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介绍,基地将计划以举办比赛、展演、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基层社区和中小学校开展江南丝竹项目传习普及活动,逐步恢复江南丝竹在市民文化生活中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协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南丝竹项目生存的社会环境、传承人和承载者三者的关系,“既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又为市民群众创造出良好的非遗体验环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从“破难题”到“进校园”再到“惠基层”,江南丝竹传承与保护工作仍在进行时,这一系列上海举措也在试图回答--在当代社会,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该如何破题。非遗文化的发展需要民间和专业结合,更需要年轻人的热情参与。让非遗文化与年轻的步伐一同前进,让历史的声音与时代之音共响,我们一同期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综合自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文化上海微信公众号、新华网)

编辑:刘子仪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正在阅读:上海多举措破江南丝竹保护传承难题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