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1.img.cctvpic.com/photoAlbum/templet/common/DEPA1565315968922641/yangshiwang_logo_18897_190809.png)
上海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四年来,垃圾分类理念已深入人心。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今年1至5月,上海可回收物分出量7391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1.76吨/日,湿垃圾分出量8843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6915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分类实效持续保持稳定。上海垃圾分类将于7月1日迈入第五年。上海今年将持续围绕短板弱项、瓶颈难点,积极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切实将垃圾分类“新时尚”转化为人人践行的“好习惯”。
提功能优布局 源头投放更为便利
垃圾分类工作重在源头,随着市民群众对投放环境期望的不断提高,上海市积极推进功能不健全的投放点、垃圾房升级改造,配置洗手、除臭、遮雨、照明等便民设备,目前上海已有超过80%的集中投放点规范配置了洗手、除臭装置。同时,积极回应市民关切,优化上海道路废物箱布设,在公交和轨交站点、特色商业街区等重点区域完善废物箱设置。目前,上海废物箱总数为44671个。
抓短板补弱项 投放管理更具韧性
针对部分社区小包垃圾落地、非定时期间投放点垃圾满溢、异味扰民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进行拔点销项。上海共梳理排摸居住区分类实效问题点位1223个,均已明确整治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人员。同时,深化小包垃圾综合治理,引导各区、各街镇将“小包垃圾随手拍”社会监督举报平台二维码上墙公示,打造市民举报有途径、参与有收获的社会监督机制。
建精品创亮点 分类形象更显品质
打造“五个一批”示范亮点(一批标准化垃圾房、一批精品示范居住区、一批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一批精细化分类公共场所示范区域、一批市民科普体验线路)是上海今年垃圾分类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举措。对照示范亮点建设要求,各区、各街镇灵活创新、各出妙招。如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路街道将“双碳”科普和可回收物回收服务有机融合,通过设置交互性体验展、碳普惠智能回收区等,让市民们对垃圾分类与碳减排的关系可以产生直观的体验,学会垃圾分类的同时将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根植于心。
监制:吴善阳
策划:张寄予
记者:白廷俊